36家,今年以來滬深市場“面值退市”公司數量已創歷史新高。作為一項運行已逾17年的“老規則”,面值退市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市場出清功能。如在今年的案例中,近九成屬于ST類公司,其重大風險暴露后,市場投資者的用腳投票加速了這些問題嚴重公司的“退場”。
同時,包括多家百億級市值公司在內,也有一些非ST公司已觸發或正面臨“面值退市”的風險。其中,有相關公司高管在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認為:公司股價跌破1元的因素可能也包括市場情緒波動下的錯殺,而在20個交易日的時間窗口內,往往來不及實施資產重組、再融資等可根本性改善企業現狀的資本運作。
面對這類非ST公司的自救難題,有法律專家建議,適時引入新公司法“無面額股”機制,給予達到一定要求公司進行靈活調整的空間。也有公司高管建議優化制度安排,對非ST公司提供更為充裕的考察時間。
?。ㄕf明:現行交易類退市規則寫作“1元退市”,但部分上市公司公告仍延用“面值退市”,其作為原規則概念已成市場約定俗成提法,故本文統稱“面值退市”。)
董秘:用盡所有方法自救,做夢都是股價在漲
市場資金對“面值退市”的情緒起伏,讓一些掙扎在“1元股價”生死線上的非ST公司時不時會嗆幾口水。近幾個交易日,吉視傳媒、亞泰集團、利源股份、華夏幸福的股價幾乎貼著1元錢的“水面”沉浮不定,而東方集團、嶺南股份則再次沒入水面以下,今日還有山子高科突遭跌停,報收1.11元/股。
當前,在低價非ST公司群體中,面值退市的警報聲此起彼伏。
今年的面值退市案例數量已創出新高。據財聯社記者的統計,在今年已退市或待退市的49家公司中,有36家涉及面值退市,其中非ST的退市公司已有4家。這4家公司中,有的過去三個年度(2020-2022)的信息披露考評等級處于優秀(A)、良好(B)區間;有的2023年財務報告被出具“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還有的市值規模、業務規模、員工數量規模都較為可觀。對比那些已經戴帽的風險警示股,這些非ST公司的情況似乎還不算太差。在其遭到面值退市的市場選擇背后,有企業自身的風險因素,也有來自市場環境變化的壓力。

“一方面,市場環境對低價股不友好,其實并不是所有的低價股都有嚴重問題,前些年很多企業熱衷高送轉,導致股本較大,遇到市場情緒不好的時候容易出現股價偏低。當前的情況是在之前的環境和政策下企業所無法考慮到的。如果有糾偏措施,讓企業能夠更從容地應對政策的調整,更有利于營造公平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有些周期股所處行業目前在底部,市場本身給的估值就比較低,如果恐慌情緒蔓延也會導致錯殺。在這種情況下退市,其實對各方都不利?!币晃唤洑v了多個交易日股價低于1元考驗的上市公司董秘向財聯社記者說道。
記者注意到,當前股價低于1.5元/股的A股公司超過百家,其中多家非ST公司來自鋼鐵、水泥、航空等板塊,如前文提到的亞泰集團,還有重慶鋼鐵、酒鋼宏興、山東鋼鐵、金隅集團、包鋼股份、海航控股等。就市值來看,多家公司在百億級別,如包鋼股份市值約650億元,海航控股市值約460億元,遼港股份、永泰能源等市值均在200億元以上,綠地控股最新市值近200億元。

注:行情數據截至7月19日收盤
面對危機,一些公司雖不乏自救動作,但在行業低景氣及市場環境變化面前,其短期效果往往有限。如重慶鋼鐵實施回購注銷的同時,7月17日晚間又公告實控人方面將斥資1.5億-3億元增持公司股票,但18日股價僅上漲2分錢,報收于1.05元/股,此后兩個交易日均維持在這個價格。再如海航控股,雖也有關聯方的增持計劃,其股價也僅在公告日高開低走,最新收盤價又已跌回到了1.10元之下。
前述上市公司董秘也認為,低價股對“面值退市”風險的抵抗,可能將是一場持久戰?!皬哪壳暗拇蟓h境看,一些股票可能會長期維持在低價狀態,需做好長期戰斗的準備。但企業也要堅定信心,盡最大努力持續經營好產業和資本這兩個市場?!逼涮钩?,“目前公司依然存在面值退市的風險,但相信即使被市場錯殺,將來也還是有機會實現突圍?!?/p>
對于股價低于1元的感受,這位董秘苦笑道:“心情隨著股價漲跌起伏,沒日沒夜,不分黑白,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做夢都是股價在漲。團隊一直處在戰斗的緊張狀態,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基本用盡了所有的方法。目前,包括主要股東、債權人、合作方、地方上的有關部門等對公司自救給予了支持,都不希望因為投資者恐慌情緒造成的錯殺導致公司退市,目前公司基本業務相對穩定?!?/p>
企業:期盼政策支持,以化解退市危機
現有的面值退市案例顯示,“1元錢”和“20天”有著明顯的引力效應:即股價越接近1元,個股走勢就越“沉重”,越可能被吸引下墜;跌破1元后,越接近20天的終點,企業自救措施的效用就會越快衰減。
目前,包括非ST公司在內,企業應對面值退市風險的短期辦法多是增持、回購、引入外援,這類舉措的好處是決策時間短,可快速救急,但也可能只有短期的脈沖效果,無法在抵抗面值退市的“持久戰”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時間緊任務重,一方面要迅速解決公司的歷史遺留問題,另一方面要在改善公司經營基本面上下苦功夫,另外還要尋求優質資產合作機會?!比A東某上市公司高管向財聯社記者表示,作為該上市公司新實控人的國資方面,要令企業真正擺脫困境,需要充裕的時間,更需要政策的支持?!皩δ切┻€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企業,相信不會一刀切,希望在資產注入、引入戰投、破產重整等方面,監管能夠給予政策支持,讓這類企業以時間換空間,既是化解退市危機,也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p>
對于政策支持,另一公司高管也向記者訴苦道:國資實控人系此前為紓困入主企業,但上市公司通過資本運作向國資方面進一步引入資金解危脫困的計劃目前卻處于停滯狀態,因故遲遲無法推進,導致股價低迷,面值退市風險逐漸累積。
在此方面,近期有一個新的案例值得關注:海印股份連續17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面值退市即將觸發之際,于7月18日宣布停牌,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擬進入固態電池領域。目前來看,此舉為企業緩解退市之危爭取了寶貴時間,也為提高資產質量、改善基本面打開了希望的窗口。
在記者的采訪中,“時間太緊張了”是自救企業普遍的感受,“希望能在借鑒各成熟資本市場面值退市規定的基礎上,結合國情市情對目前規則作進一步完善。比如非ST公司如遭遇1元退市,可否延長20個交易日的考察期,給予企業更多的調整時間?!?前述上市公司董秘提出建議。
記者注意到,在滬深市場引入面值退市制度之初,即2007年1月起施行(現已廢止)的《中小企業板股票暫停上市、終止上市特別規定》中:連續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每日收盤價均低于每股面值的,將先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在戴帽之后的90個交易日內,如出現連續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每日收盤價均高于每股面值的情形,則可申請摘帽;如未能出現上述情形,公司股票才會被終止上市(見下圖)。

再參照美股市場,據法律專家的相關研究文章,以紐交所為例,其“1美元退市”標準是連續30個交易日都跌破1美元,而后對觸發這一條件的企業給予了6個月的補救期,若企業補救措施奏效,在補救期內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高于1美元,則可免于退市。
專家:適時引入新公司法“無面額股”機制
“面值退市”并非本次資本市場改革推出的新規則,而是在滬深市場已運行十余年,有著豐富的案例,迄今也進行了多次調整和完善。
而在當前的大環境、新情況下,除上市企業外,一些市場專業人士也對面值退市規則的進一步優化提出了新的思考。
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裴禮鏡律師向財聯社記者指出:面值退市除參考借鑒境外經驗外,還有一個法律層面的淵源即前版《公司法》第一百二十七條“股票發行價格可以按票面金額,也可以超過票面金額,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額”的規定,其遵循的是公司資本充實原則。
而在今年7月起施行的新《公司法》中,又新增了“無面額股”的概念:公司可以根據公司章程的規定將已發行的面額股全部轉換為無面額股或者將無面額股全部轉換為面額股。采用無面額股的,應當將發行股份所得股款的二分之一以上計入注冊資本。(見下圖)

裴禮鏡律師認為,“無面額股”的出現,使股本和注冊資本可以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基礎上實現脫鉤,對上市公司的股本調整變化提供了便利。同時,“無面額股”已經不再有面額(面值)的概念,相對應的,評估一家上市企業似乎也可以更側重于其市值規模、交易活躍度等指標。
他建議,在新《公司法》已經施行的法律環境下,滬深市場可適時引入上市公司由面額股轉無面額股的制度安排。
記者注意到,目前A股市場已有無面額發行實例,如2022年上市的中國移動即無每股面值。而在股本變化方面,即使在有面額的情況下,縮股案例在境內市場也有實操案例:如閩燦坤B因將要觸發面值退市,在2012年實施了6股縮1股;2013年,面臨同樣風險的建車B(彼時簡稱建摩B)實施了4股縮1股;在新三板,掛牌公司武侯高新于2019年按5:1比例縮股,理由是改善公司財務結構、優化財務指標。
再參照美股市場,縮股也時有出現,其中既有提高股價至1美元以上的案例,也有為了改善公司每股指標以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的案例。
而在閩燦坤B案例出現后,監管也曾于2012年表示:對于純B股公司因觸發市場指標而非財務指標引發退市的,一方面鼓勵公司通過大股東增持、公司回購、縮股等方式,維持上市地位;另一方面支持公司選擇自愿退市。(見下圖)

不過,在上述案例之后,2020年,東灃B的縮股想法卻被駁回,監管指出:東灃B股票觸及面值退市,是投資者對其股票價值“用腳投票”的體現。實施縮股并不能改變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不能有效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業績,而是屬于對退市規則的規避。如果允許通過縮股故意規避退市規則,面值退市制度將成為一紙空談,不利于肅清資本市場生態,也難以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摘自東灃B退關于收到終止上市復核受理通知書的公告)
可見,監管的態度除了確保面值退市制度的有效性外,也看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包括其核心競爭力和業績。如前文所述建車B雖通過縮股暫時避免了面值退市,但由于基本面遲遲無法改善,到今年又觸發了市值退市。若是基本面沒有實質性改善,該退市的終究還是會退市。
對此,有市場專家建議,對于非ST,良好遵守各項規范且具備一定持續經營能力的上市公司,因股價低迷有跌破1元風險的,可嘗試給予其實施縮股的選擇。如此既不會沖擊面值退市加速問題嚴重公司出清的基本功能,也可兼顧各方利益訴求。
譬如,在近期的非ST公司面值退市案例中,股票退市除造成股東的損失外,作為其股權質押質權人的部分金融機構其實也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的風險。
專家還指出,當前制度安排其實也考慮到了在極端外部環境下,上市公司批量觸發交易類退市指標的問題,滬深市場《上市規則》關于交易類退市的規定中均明確:證券市場出現重大異常波動等情形的,本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本條(本節)規定的指標。
這其實就是在區分,哪些是上市公司自身的內在因素,哪些市場等外部因素導致的觸發交易類退市——專家提示道。
(文章來源:財聯社)